《中国纺织报》以《传统专业教学注入纺织科技力量》为题对我校进行了报道 |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0-10-08 浏览次数:160 |
2010年9月8日,《中国纺织报》以《传统专业教学注入纺织科技力量》为题对我校进行了报道,现将全文转发如下: 传统专业教学注入纺织科技力量 近日,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科捷报频传,有4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资助,“纺织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被批准为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纺纱原理》课程被批准为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目前,工大纺织学科拥有8个国家“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其中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天津工大纺织学科顺应纺织产业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辟了高素质纺织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现代技术融入传统学科 天津工大纺织学科既立足纺织行业,又跳出传统纺织的范畴。在原有纺织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学校重点围绕先进纺织复合材料、功能与智能纺织品、数字化纺织与印染技术、新型纺织材料与产品开发、纺织材料界面处理技术、节能与清洁染整技术、功能服装与人体工学、纺织经济与管理、纺织品检测技术及其标准、纳米纤维的制造与应用、产业与工程用纤维制品等新型纺织方向进行教学科研。为此,在建设人才梯队时,学校一方面引进必要的交叉学科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与相关学院及相关学科的科研与教学合作,通过交叉合作改变知识结构,相互融合与共同提升,在教学与科研中逐步体现现代纺织智能化方向的内涵。 通过与现代技术及相关学科进行融合,学科发展方向不断追踪国内外的前沿,在适应企业及社会发展需求中得到很大进步。 专业教学向两端延伸 我国纺织学科发展到今天,纺织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呈向两端延伸的趋势,从高技术纤维的开发及其应用,到下游的功能性染整与后加工技术,以及中间的传统纺纱、织造及针织内容都要融合相关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引入改造,对纺织人才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天津工业大学给学生补充向前延伸的高分子材料等基础知识、向后延伸的高分子化学等基础知识及中间改造传统纺织的数字化、信息化基本原理与技术,抓紧建立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体现时代特征与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相应的教材。同时继续引入IT、CAI、CAD、CAM技术,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强化现代纺织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注重专业特色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资源,有效达到高素质复合人才培养与现代纺织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目标。 搭建教学科研平台 围绕“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专业”的教改思想,天津工业大学建设了现代化的、以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纺织实验教学中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纺织实验教学中心作为“大纺织”实验教学科研平台,每年面向全校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5个专业、11个专业方向的本科生1500人和研究生300人开设实验课,有201个实验项目,同时为学生创新实验、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平台。该中心既符合纺织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又能发挥学校学科优势,集纺、织、染、针织服装设计与制造、纺织品质量检测于一体,融分析、设计、制作、评价及研究于一身的特色鲜明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在学校的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学校还鼓励教师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到企业去寻找课题,在实践中寻求突破。这种贴近企业的教学方式,不仅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力的学科专业支撑、理论和技术支持,而且从企业需求和科技发展中吸收灵感和动力,更能有效促进学科创新。(天津工业大学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