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文件--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的通知
发布人:蔡军  发布时间:2011-11-30   浏览次数:188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 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财务司(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1〕31号)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制定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二0一一年十一月七日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
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
的通知》,全面规划2011-2020 年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
展,制定本计划。
一、主要任务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以下简称“繁荣
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推进高等学
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大举措,自2003 年实施以来,
调动了高等学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提升了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推动了
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为进一步繁荣发展高等学校哲学
社会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
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入实施“繁荣计划”,大力提升人才
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
新体系建设,为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构建以当
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
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
- 2 -
出新贡献,是未来十年的主要任务。内容包括:
——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开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研究宣传,大
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和教材体系建设,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
化作出新贡献。
——以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重点,凝练学术
方向、汇聚研究队伍、增强发展活力,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研
究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一批达到世界水平,享有国际声誉的
学术高地和咨询智库。
——统筹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重点支持跨学
科研究、综合研究和战略预测研究,构建团队协同攻关与个
人自由探索并重的研究项目体系,大力提高研究质量和创新
能力,努力培育学术精品和传世力作。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应用,强化哲学社会
科学育人功能,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大力开展决策咨询
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社
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适应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强图书文献、网
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
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条件支撑体系,全面提高保障水
平。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一批学
- 3 -
贯中西、享誉国际的名家大家,一批功底扎实、勇于创新的
学术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青年人才,构
建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
能力。
——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加强统筹规
划,创新思路办法,拓展交流途径,健全合作机制,有选择、
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推
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
——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加大
科研投入,完善经费管理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一手抓
繁荣发展,一手抓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
系,为学术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
向的科研评价制度,构建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相结合的
学风建设工作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二、重点建设内容
(一)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深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研究,加强马克思
主义经典著作研究,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
体系、制度的研究宣传,在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断丰富我国哲学社会
科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
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扎实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
- 4 -
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和使用工作,建立工程重点教
材统一使用工作的检查监督机制,确保高校相关专业统一使
用工程教材。建立中央、地方和高校分级培训体系,对工程
教材所涉课程的任课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培训。深入推进哲学
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制
定实施《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规划》,加强高
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特别是中青年理论队伍建设。制定实
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全面实
施课程建设标准,健全质量测评体系,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二)推进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按照立足创新、提高质量、增强能力、服务国家的总体
要求,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人
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系。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创新组
织管理,强化开放合作,全面提升综合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国际学术影响
力和话语权。大力推进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和新兴交叉研
究领域的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着
力加强部部共建、部省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以高水平学
术平台建设引领和带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三)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重点支持
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和学科创新发展的基础研究;重
点支持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长远影响的基础研
- 5 -
究;重点支持对人类社会发展共同面对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
基础研究;重点支持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重大
作用的基础研究,加强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推出对理论创
新和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高
等学校学科齐全的优势,着力推进跨学科研究,促进哲学社
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
之间的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术领域和学科增长点。
(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
着眼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聚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
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中的重大问题,重点扶持立足实践、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
影响的应用对策研究,开展全球问题、国际区域和国别问题
的长期跟踪研究,推进高等学校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等合
作建设咨询型智库,推出系列发展报告和政策建议,以扎实
有力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
(五)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推广普及。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密集的优势,面向社会开
设“高校名师大讲堂”,开展“高校理论名家社会行”活动,
组织动员名家大家撰写高质量社科普及读物,积极宣传哲学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科学理论,满
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众人文素质。
(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
界。
- 6 -
坚持以推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为主线,坚持“走出去”与
“请进来”相结合,提升国际学术交流质量和水平,推动高
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增强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
和话语权。探索在国外和港澳地区合作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
究中心。面向国外翻译、出版和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与精品
著作。重点加强高等学校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
设。鼓励高等学校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积极推动海
外中国学研究。
(七)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支撑和信息化建设。
加强高等学校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基础文献、案例集
成等专题数据库建设,推进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术网站建
设,加强与现有信息服务机构的衔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
究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
心建设,扩大外文图书期刊入藏数量,提高服务水平,为教
学科研提供文献保障。继续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
程,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学术刊物,推动学术期刊专业化和
数字化发展。
(八)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和表彰。
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
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制度,建立健全成果分类评价标准,探
索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成果受益者参与的多元多方
评价机制。加强对理论创新和社会服务作出突出贡献的哲学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人才的奖励和宣传,定期组织开展
- 7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和表彰
活动,充分发挥奖励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增强高等学校哲学
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三、经费保障和组织实施
1.保障经费投入。“繁荣计划”由中央财政专项支持。
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各高等学校在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基
础上,结合自身特点,积极筹措经费支持“繁荣计划”的实
施。
2.加强经费管理。“繁荣计划”中各类建设项目和经
费使用坚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原则。财政部、教育部联合
制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项目承担高校要严格执行财政部、教育部有关规定,进一步
完善经费管理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在经费安排和使用
上注重与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
业务费、“985 工程”、“211 工程”等的有机衔接,避免
重复投入,形成合力,实现集成发展。
3.完善管理体制。教育部、财政部共同成立繁荣计划
管理委员会,负责审定“繁荣计划”管理规章制度,决定“繁
荣计划”实施中的重大事项。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
制定“繁荣计划”实施方案,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和预算建议,
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
4.坚持公平竞争、择优立项。繁荣计划管理委员会办
公室根据繁荣计划建设目标和任务,制定年度项目指南,经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