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院校友、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玛丽居里学者杨阳博士和暨南大学宾德善教授为我校师生作“云”报告 |
发布人:张亮 发布时间:2020-07-26 浏览次数:866 |
7月6日,应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分离膜与膜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邀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校友、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玛丽居里学者杨阳博士和暨南大学宾德善教授通过“云”在线方式为我校师生分别作了题为《具有水通道蛋白类似孔结构的一纳米厚碳薄膜》《碱金属离子电池碳基负极设计及机制》的学术报告。 细胞利用水通道蛋白 (0.3 nm) 以水分子链形式快速转运水,并排斥所有离子。杨阳博士受天然纳米通道内水分子的快速传输方式启发,以期制造一种高效人造膜为人类提供清洁饮用水。杨阳博士从仿生结构出发,介绍了利用三苯硫醇(TPT)作为前驱体,采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和辐射诱导的交联技术来制备具有限定孔结构且仅有单分子厚度的碳纳米膜(CNM)。该炭膜由超高密度的亚纳米通道组成,孔隙率高达40%,能够阻止大多数气体、液体和离子等通过,仅允许水和氦气通过,其水渗透率高达800 LMH·bar-1,比氦气快2500倍。TPT-CNM选择性分离机理归因于亚纳米通道限域作用及水分子在每个通道中相互协作。这为合成一种新型的膜材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宾德善教授针对碱金属离子电池碳基负极设计及机制的研究发现,开发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碱金属离子(Na+、K+)电池技术以满足大规模储能的应用需求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空心碳材料因具有独特的结构、优异的稳定性及良好的导电性,在储存Na+、K+的应用中展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宾德善教授进一步介绍了制备空心碳材料的新方法、新机制,并从纳米炭颗粒内部化学组分可控实现空心碳材料的形貌、结构、尺寸、成分等关键参数精准调控。宾德善教授还讨论了空心碳材料的结构与其作为碱金属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关系,探究两者构效规律。 报告中,两位校友特别感谢母校对他们的培养,深深地体会到当年老师严格的训练是学生游刃有余地步入社会、进入职场的基石。他们在科研路上始终把解决科学问题作为主导思想,把查阅文献作为打开科学思路的办法,他们认为科学合理有效的设计实验并认真获取实验数据是解决科学问题的落脚点。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唯有肯钻研、勤思考、勇于攀登、不怕失败方是取得科学研究成果的正道。在各种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面前,沉住气、不焦虑、不浮躁、不气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按照导师和项目的要求做好当下的工作会为自己的下一步打好坚实的基础。 杨阳博士,本科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就读于天津工业大学,在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完成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曾任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现任比勒菲尔德大学物理系教师和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化工系玛丽居里学者。研究成果在著名期刊Adv. Mater., ACS Nano, 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 宾德善博士,本科和硕士就读于天津工业大学,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完成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在AIST-京都大学能源化学材料开放创新实验室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曾任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工程师。现任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和硕士生导师。研究成果在著名期刊J. Am. Chem. Soc.,Adv. Energy Mater.,Nano Energy上发表。 原文链接:http://news.tiangong.edu.cn/2020/0711/c675a54786/page.htm |